贵阳网。综合新闻门户!

最新更新文章排行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

【心理科普】完美主义真能通向完美吗? _光明

时间:2024-12-16人气:作者:

  王葵

  在日常生活中,完美主义倾向常常被视作一种积极的品质。当一个人说“我这个人比较完美主义时,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自我要求高,做事认真负责,追求尽最好的结果。然而,从心理学上看,完美主义倾向既不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也不利于个体的成长。

  高标准,是完美主义的特点。完美主义倾向的人给自己设置的标准往往比较高,对结果也有很高的期望。我们总是习惯于将自己和某个标准进行对比,而对比的结果就会影响对自己的看法。如果达到标准,就会满意;如果得不到标准,就容易失落。显然,如果个体一贯给自己设置难以企及的标准,就会导致期望过高,就容易觉得自己“不达标”,也因此而感到失望。完美主义往往是相对稳定的特征,在一次又一次不达标的经验之后,持有完美主义的个体甚至会产生失败感,甚至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有时候,个体还会因为觉得自己总是“难以达标”,而陷入自罪自责的循环。因此,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咨询情境中,都很容易看到“完美主义——失败感——自责”这个链条的存在。

  有意思的是,一个觉得自己失败(虽然在旁人不一定这么看)的人,对自己很苛责的人,很少去怀疑自己的标准是否妥当,而是坚信自己确实做得不好。为了“拯救”自己,他们会继续给自己设置高标准,寄希望于能达到这个高标准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有完美主义想法的人,还很容易用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推到身边的人身上,从而对个体的人际关系产生不利影响。虽然我们提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但是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到这点还是有难度的。我们更容易给自己和他人同样的标准。不是吗?夫妻争吵的时候往往的一个共性就是“为什么我能做到,而你却不能——“为什么我能够吃完饭就洗完,你偏偏要看完电视才洗?”当人们感受到对方对自己的要求过高时,内心也会有压力,可能会主动拉开距离。看到身边的人主动和自己拉开距离,这种滋味也会很难受。因此,人际交往中完美主义的想法很容易引起人际不和谐。人类是社会动物,人际关系的质量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完美主义倾向的个体容易给自己创造不良的人际交往环境。

  遗憾的是,面临不如意的人际关系时,持有完美主义想法的人很少会反思自己的标准,甚至还会为自己的高标准而自豪,从而把不良人际关系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认为是因为他人“不达标”造成了应该为自己不良的人际关系负责。

  此外,完美主义对个体的成长也不利。身体上的成长可能在成年早期就完成了,然而心理学上的成长则是一辈子的事。成长这个词,意味着对过去的自己的超越,获得成长首先需要接受我们是存在不足或者存在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当我们允许成长发生,就意味着接受原来的我们并不完美。因此,成长的前提是不回避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怕缺点和不足,能够从内心认识到存在不足或者缺点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能力不是凭空而来的,都需要锻炼,唯有在实践中锻炼,才能从做得不那么好到做得更好,从做得不熟练到做得熟练甚至于巧妙。对身体健康的成年人来说,走路并不是一件难事。然而,当我们去观察小婴儿走路,就会发现走路到底有多困难——使劲直起腰,站起来,保持平衡,伸出一条腿,跌跌撞撞,东倒西歪,全程使用双手双臂帮助自己保持平衡。如果一开始就要求一个孩子步态完美,他可能根本不会学会走路。成年人学习往往也如此,也需要从“跌跌撞撞”这样不太优雅的姿态中不断锻炼。容忍过程甚至结果的不完美,慢慢提高自己。如果担心自己不完美,那么可能就只能固步自封,不能进步。

  从临床上看,完美主义和抑郁、焦虑、进食障碍等心理问题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早日放弃完美主义的幻想,接受我们和他人都是有缺点的个体,可能更容易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

  作者系心理学博士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二级心理咨询师

[ 责编:蔡琳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