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网。综合新闻门户!

最新更新文章排行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融聚千年》:用艺术形式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

时间:2025-01-02人气:作者: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共生铸就了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12月29日、30日,由中央民族歌舞团推出的大型原创民族音诗画《融聚千年》在中央民族歌舞团民族剧院连续上演。演出前夕,《中国新闻》报记者探班排练现场、与主创团队对话,揭开作品的背后故事和创作历程。

《融聚千年》:用艺术形式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

《融聚千年》演出现场。中央民族歌舞团供图

  走出“舒适圈”

  《融聚千年》中共有14个歌舞乐节目,还包括情景表演、音乐短剧。分为“古今共鸣”“万疆共美”“家园共筑”三个篇章,从文化艺术视角讲述“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

  整场演出共90分钟,由一个“当代青年”引入。青年翻开那本名为“中国历史”的书,带领观众穿越历史,探寻中华文脉。在每一个节目里,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活过来”向其展现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

  “本次演出不再是各种民族歌舞乐元素的叠加,而是从底层逻辑入手,真正讲明白各族群众在五千年里如何通过交往交流交融造就中国传统文化,向观众讲述这些美好的故事。”在总导演董雪海看来,这次演出让中央民族歌舞团的创作团队离开了“舒适圈”。

  从创意产生到作品完成,《融聚千年》的主创团队花了一年时间。他们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多次赴各大博物馆观看展览、收集素材,与数十位文学、考古、文艺等方面的专家座谈,听取他们的建议。在开了100多次创作会,修改了50多次文案后,最终形成了目前演出的这版方案。

  走出“舒适圈”的还有演员们。

  “充分发挥歌舞团的民族特色,将民族特色器乐、舞蹈、唱腔等跨界融合呈现。”执行导演张惟说,“演员们在这场演出中体现了一专多能,舞蹈演员唱起来,声乐演员和器乐演员舞动起来、走动起来,在一种沉浸式的氛围中去呈现节目。”

  以融合乐舞《盛世华彩》为例,该节目聚焦大唐盛世,将长安市井、宫廷霓裳羽衣、西域胡旋舞、龟兹乐舞等元素融为一体。“我们认真研究了唐代人的气质、体态,舞蹈的发力方式等,力求尽可能将其准确呈现。在有限的时间里,让观众走进大唐盛世,感受上元夜长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歌舞盛宴。”该节目编导沙呷俊楠说。

  历史与艺术的交响

  《融聚千年》向诗词歌赋、历史故事深挖。

  演出伊始,由当代青年翻开手中的书,引导观众进入历史长河。董雪海说,“观众看到的舞台上的画面,可能是书的内容,也可能是他脑海中的想象。”

  这个“想象”从何而来?从中华民族各族群众共同写就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的灿烂中华文化而来。

  在情景器乐合奏《川流云响》中,有8种民族乐器——壮族的马骨胡、彝族的月琴、苗族的芦笙和葫芦笙、侗族的牛腿琴,还有云南少数民族的叮琴、铓、巴乌。各种民族特色乐器互相融合,营造出一种“山水和鸣”的效果。

  音乐短剧《一路生花》以“路”为主线,以男青年承载着爷爷的夙愿为视角,向着“青藏铁路、独龙江公路、大凉山5634慢火车、天山南北隧道”出发,通过在路途中的所见所闻,体现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共同建设民族地区的成就。

  “我们强调作品的柔性叙事能力,让观众在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共情的历史记忆、共通的人文情感中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本次演出的艺术总监、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王成刚表示。

  音舞诗话《诗乐光华》选择“诗以言志”。从上千年的文字作品中寻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本非易事。创作团队聚焦最核心的要素——“变化的是朝代、地区、民族和诗人,不变的是对于和平和国家统一的梦想”,选出了那些能够跨越时空、触动人心的诗句: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少年鞍马适相宜。”“功业振乾坤,军尽欢娱,民亦安居。”……

  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历史上的壮阔场景,也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民族团结的永恒追求。通过这些诗词,观众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度,同时也能够体会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

  做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讲述者

  作为国家级文艺院团,中央民族歌舞团越来越多地思考:如何用好文博考古资源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在舞台上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标签:

本类推荐